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粤港澳大湾区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谢来风 丨 时间:2021-12-15 丨 责编:唐华

谢来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12月11日,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发起、以“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为主题的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召开,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是大湾区战略实施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于大湾区建设“科技湾区”具有重要作用。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召开,既向世界表明大湾区在科技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同时也说明大湾区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

大湾区承担着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多中心”重大责任和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湾区战略定位之一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十四五”规划等多个文件明确表明“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承担着“多中心”建设重大责任和使命,与北京、上海、合肥三大综合性国家中心相比,大湾区的责任使命比较独特,这需要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发力,在“多中心”顶层设计、“多中心”协同联动发展、科技要素流动、科技体制衔接、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既发挥各自所长,也通过制度创新发挥资源统筹优势,使得大湾区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先机,力争成为国际科技要素集聚地。

大湾区在科技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能够成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

高校方面,根据QS2021年世界大学排名,大湾区有5所高校(全部为香港高校)排名进入世界百强名单,领先于北京(2所)和上海(2所)。学科方面,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的数学和工程科技、香港中文大学的数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统等,均排名世界前30。广东有6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世界1‰。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室方面,大湾区有散裂中子源、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深圳拓展设施、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脑模拟与脑解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装置、材料基因组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拥有5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广东30个、香港16个、澳门4个),拥有2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广东省23个、香港6个)。高企方面,大湾区有超过47000家国家级高技术企业,比排名第二的江苏多近15000家。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核心指标上,大湾区居全国前列。创新力方面,在2020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深圳-香港-广州是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仅次于东京-横滨。在前100大集群中深圳-香港-广州PCT申请量占比7.79%,论文发表量占比1.51%。此外,波士顿咨询发布的“2021全球创新50强企业”榜单,中国有5家企业入选,其中2家在大湾区(华为和腾讯)。

大湾区要在科技领域率先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与国际科技体系实现规则标准等深度对接,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规则竞争力”。

未来的大国竞争必定是制度竞争、规则竞争,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国际科技合作,核心是科技领域规则标准与国际深度对接,率先推进科技领域制度型开放。比如在科技要素跨境流动、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科技人才签证和移民政策、科研资金使用、跨境科研机构设立与管理等方面,亟需发挥港澳国际优势,加快与国际接轨,促进国际科技要素资源在大湾区集聚,激发要素活力。此外,要提高科技“规则竞争力”,大湾区也需要积极向外输出规则。比如在5G、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大湾区具有领先优势的领域,需通过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在经贸协定谈判中,大胆、积极推动中国标准、中国规则向外输出,提升话语权和主动权。(责任编辑:唐华)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