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疫情反复之下,中国经济呈现坚韧恢复态势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刘玉书 丨 时间:2021-12-18 丨 责编:吴疆

刘玉书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11月国内外疫情均出现一定的反复情况。但总体看,中国经济保持了强韧性,持续恢复,关键领域经受住了考验,经济在稳步向好发展。根据新华社报道,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两年平均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43亿元,同比增长3.9%,两年平均增长4.4%;货物进出口总额37164亿元,同比增长20.5%。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看出中国经济在疫情重压之下,仍然保持了持续、坚韧的恢复态势。

一是就业稳、粮食丰收,民生基础有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发布的数据,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已经超额完成了全年的预期目标。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和25-59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4.3%和4.3%,均比上月有小幅的上升(均上升0.1个百分点)。但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均与上月持平,为5.1%。中国的就业情况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总体趋于平稳。与此同时,今年中国粮食迎来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秋粮产量10178亿斤,比上年增加191亿斤,增长1.9%。而全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就业与粮食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指标,目前的数据表明,中国民生基础有保障,经济发展底气足。

二是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虽然受到了能源短缺危机、全球供应链梗阻等诸多挑战,但中国制造业在11月表现出了较强的增长韧性。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10月增长了0.3个百分点。按经济分类看,11月份,股份制企业增长最快,达4.5%;其次是私营企业增长3.9%;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排名第三;第四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9%。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当前双循环格局下,中国本土企业在发展活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另外,从11月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过去几年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了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即使面对疫情反复,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最快,达17%;增速排名第二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为1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速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增速分别为10.1%和9.4%。

三是上游产业供给侧调控效果明显,推动了中下游产业的发展。针对能源短缺的问题,中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对煤电油气保障和供应进行了有效的统筹和调控,及时平抑了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例如,煤、铁矿等的价格开始由涨转跌,11月环比分别下降了4.9%和6.3%。另外,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等领域上游产品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比下降,减轻了下游的生产成本压力,激活了下游制造业的生产动力。

四是消费潜能逐渐展现,部分领域增速较快,乡村消费趋势喜人。从数据看,食品饮料等增速较快,其中11月饮料消费增速最快,达到15.5%;粮油食品消费增速为14.8%,烟酒类增加13.3%。另外中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在消费端作用明显。11月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06亿元,增长4.8%;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337亿元,同比增长3.7%;虽然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及城镇,但增速高了1.1个百分点。预计未来乡村消费潜力有进一步的挖掘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络经济持续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今年1至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18749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056亿元,增长1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8.8%、11.1%和13.1%。这背后反映的是疫情对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是永久的。这也会反过来塑造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走向,意味着未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可能会出现更多全新的动能。

总体看,11月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在疫情的考验之下,保持着持续的恢复态势。随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做好“六稳”、“六保”等工作,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预期将更加稳定、市场情绪将更加乐观、恢复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责任编辑:唐华)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