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稳外贸仍是今年“六稳”工作的重点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袁正 方平 丨 时间:2022-01-20 丨 责编:郭素萍

袁正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高级研究员

方平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据海关统计,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9.1万亿元,以美元计,达到6.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2020-2021年,进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增长11.22%,显著高于2020年的1.9%、2019年的3.4%和2018年的9.7%。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2021年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3.9%、26.1%、21.2%。可见,2021年中国外贸保持了强劲韧性,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民营企业对进出口的贡献增大。2021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56.7万家,增加3.6万家。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19万亿元,增长26.7%,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48.6%,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03万亿元,增长12.7%。说明外贸经营主体的活力被有效激发,民营企业的外贸能力增强。

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2021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4.08万亿元,增长24.7%,占到61.6%,较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8.5万亿元,增长11.1%,占21.7%。机电产品进出口均保持良好增势。2021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12.83万亿元,增长20.4%,占出口总值的59%,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汽车分别增长12.9%、9.3%、104.6%,说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增强。

2021年,中国外贸保持高景气度,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强劲,疫情期间流失的订单回流。中国疫情防控在全球领先,2020年一季度疫情就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各地的复工复产不断加快,制造业生产能力、供应链、产业链稳健恢复。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比较强,在全球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原来流失到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等地区的订单回流到中国。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庞大人口规模使劳动力成本依然具有优势,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率,当前制造业产品价格仍然具有竞争力。

二是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疫情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稳主体、保外贸的政策,延续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等,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稳外贸的效果持续显现。

三是外需较为强劲拉动中国出口走高。2021年,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有力支撑外贸增长。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预测世界经济增长5%以上,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10.8%。部分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国家,启动了经济刺激方案,即使生产没有有效恢复,需求仍然保持旺盛,供需缺口通过进口来弥补。美国依然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美间进出口总额达到4.88万亿元,保持较20.2%的高增速。

四是“一带一路”战略效果凸显。东盟、欧盟成为中国前两位的贸易伙伴,中国对东盟、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5.67、5.35万亿元,分别增长19.7%、19.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3.6%,比整体增速高出2.2个百分点。

进出口是三驾马车之一,出口的良好表现有利于实现“六稳”目标。2022年中国对稳增长有更高诉求,外贸表现意义重大。当前,中国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增多。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生产恢复和供应链受到持续影响。美国等主要经济体退出货币宽松政策,进入加息周期,总需求可能减弱。东南亚等国家生产能力进一步恢复,对中国出口形成挤压,12月份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回落,而越南出口增速持续攀升。中国经济率先恢复的相对优势以及基数效应都可能减弱,因此,2022年中国外贸运行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当前,中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可见,稳外贸仍是今年“六稳”工作的重点。(责任编辑:王鑫)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