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传承和发扬中美超越分歧、存异求同的智慧与勇气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王玙璠 丨 时间:2022-02-24 丨 责编:王鑫

王玙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打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50年后的今天,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我们更应深刻理解此次访问的重要意义,维护其成果和共识。

尼克松访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长期隔绝和敌对的状态,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美将反对任何国家在亚洲或世界范围建立霸权作为利益共同点,确立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关系。“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

中美“破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先后与日本和欧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世界与地区的和平稳定。中美作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搁置分歧,达成共识,为冷战的紧张气氛注入了积极因素,为冷战期间的大国关系树立了新典范。中美和解推动中日建交,一定程度上结束了亚洲的冷战,促进了东亚地区保持和平稳定并蓬勃发展。

《上海公报》成果不容破坏

拜登政府单方面宣布中美“接触的时代”结束了,推行对华战略竞争,屡次违背《上海公报》共识,破坏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第一,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美在《上海公报》中声明,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持异议,并确认最终从台湾撤军的承诺。拜登政府出于遏华需要,加紧打“台湾牌”,包括抬高《与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的地位,鼓励美台接触,强调对台安全承诺。美还通过推动支持台恢复世卫组织观察员资格、邀请其参加“民主峰会”、煽动和支持台在立陶宛开设“台湾代表处”等提升台国际曝光度,助长“台独”分裂势力。

第二,挑动意识形态冲突。美在《上海公报》中声明,改善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关系有助于缓和紧张局势。然而,拜登政府将中美关系定义为所谓“专制”与“民主”的“制度之争”,将意识形态作为遏制中国的工具,把涉疆、港、藏议题包装为“人权”议题,干涉中国内政,妖魔化中国形象,企图在国际上孤立中国。

第三,谋求地区霸权地位。《上海公报》中确认了中美反对“霸权”的坚定立场,明确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霸权。拜登政府却不放弃谋求霸权的幻想,强化“印太战略”,提升“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层级和水平,建立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企图通过统筹美及其盟友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资源和力量,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第四,阻碍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中美在《上海公报》中同意,“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及“科学、技术、文化和新闻等方面”的联系与交流对双方有益,同意为此提供便利。然而,拜登未取消对华关税,从金融投资到产品出口全产业链加大对中企制裁力度,覆盖数字、光伏、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严重阻碍中美正常经贸与技术合作。拜登政府未纠正特朗普时期关闭休斯敦总领馆、限制中共党员及家属签证的错误政策,继续奉行“中国行动计划”,严重阻碍中美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

中美“破冰”来之不易,应传承和发扬宝贵历史经验

50年前,尼克松总统和毛泽东主席从战略高度看待中美关系改善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这在冷战背景下实属不易。如今,中美关系正经历低谷,但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交往的历史表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才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应从历史中传承和发扬中美超越分歧、存异求同的智慧与勇气,坚持通过坦诚的对话与交流明确中美间分歧,寻找和培育中美间新的共识,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责任编辑:王鑫)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