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旸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
4月1日,中国—欧盟领导人第23次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会晤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会见了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是自2020年底中欧领导人会晤以来,中欧之间又一次最高级别的政治连线。中欧领导人真诚交流,务实协商,进一步拓展了双方的共识,为中欧关系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稳定和希翼。
当今时代,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同频共振、交织叠加,俄乌冲突使国际局势更加动荡不安。欧洲人民对和平的追求有着深邃的历史烙印,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生灵涂炭,美苏冷战让欧洲时刻处于战争乃至核战阴影下,冷战结束后,周边硝烟也不断给欧洲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难民潮和暴恐袭击。
在战火的冲刷洗礼下,和平成为绝大多数欧洲人的共同向往。可以说,和平思潮是欧洲多元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中国人民对战争的阴霾有深刻的历史记忆,也是战后和平国际环境的发展受益者,因此也是和平矢志不移的捍卫者。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欧盟领导人时所言,“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
在欧陆战火延烧、大战升级风险高企的当下,中欧作为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两大力量,领导人举行会晤,面对面谈和平,手携手倡和谈,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维护世界和平是中欧的共识,中欧肩负着维持世界稳定、安全的共同责任,这将为和平的未来加上足够分量的砝码。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化遭遇逆流,生产供应链不稳定性大幅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肆虐,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投资消费充满不确定性。俄乌冲突以来,制裁满天飞,油价粮价物价飞涨,全球经济增长高度承压。据经合组织预计,俄乌冲突将使世界经济增速至少减少一个百分点。欧洲作为与俄乌接壤、经济紧密相连的地区更是首当其冲,对于其尚未从疫情中完全恢复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作为唯一在全球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仍然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大规模经济体,对于世界及欧洲经济的拉动作用益发凸显。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欧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6950亿欧元,是2011年贸易额的近两倍。诚然,作为开放型的经济体,面对动荡波折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中国责无旁贷。
此次会晤中,中欧领导人谈得最多的是发展,谈得最实的是经济,从金融秩序稳定到绿色转型发展,从机械设备制造到数字经济平台,从市场准入到营商环境,中欧之间的经贸往来越走越宽,经济合作越走越深。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规模约占世界经济的35%,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双引擎”,中欧两大市场交融并进,且向第三方延伸,将确保国际经济合作的成果不会付诸东流。
当今世界,极端激进思潮激荡,在新兴数字技术加持和“后真相时代”的刺激下,其影响力和破坏力倍增。反全球化浪潮沉渣泛起,民族宗教之间的争斗、社区族群内的不宽容、政党政治的碎片化、经济贸易的政治化,无不阻挡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中欧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大文明体,在推动世界和解合作上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国家民族融洽相处注入了思想的正能量。在此次会晤中,中欧领导人之间开诚布公、坦率交流,致力于求同融异,营造合作发展的氛围和空间,联手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卫生健康等人类共同的挑战,也为秉持不同价值观的国家行为体自主交流提供了可进一步探索的新路径。正如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所言,“危机时刻,对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2022年春的这场中欧领导人会晤,是中欧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次标志性会晤,更为遭逢倒春寒的世界注入了希望的暖流。(责任编辑:安然 乐水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