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银行相继“爆雷”,美西方国家金融系统弊端显现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孙立鹏 丨 时间:2023-03-25 丨 责编:华章 安然 宇馨

孙立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

3月以来,美国硅谷银行、签字银行纷纷倒闭,第一共和银行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瑞士信贷不得不被瑞银低价收购。银行业危机的苗头已然显现,加之美西方股市、债市暴跌,预示着全球金融繁荣大周期加速终结,美西方金融业进入痛苦的调整震荡期。

在美西方国家银行业相继爆雷、资本市场狂欢戛然而止时,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洗礼的欧美金融体系,为何仍发生银行挤兑危机问题?

“嚣张的货币特权”

过去几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大规模反弹,美西方国家采取了数万亿美元的奢侈救助,导致美欧债务负担急速膨胀。为了缓解债务压力,美欧政府和央行直接出手,不断扩充资产负债表,凭借美元和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肆无忌惮地以债务货币化的形式分摊支出成本。这直接导致美欧金融市场充裕的信贷流动性,催生硅谷、签字银行等中型银行的资产规模急速扩张。为获得盈利,这些银行将传统信贷业务的“本行”抛之脑后,硅谷银行主营业务只占资产规模的27.6%,其余几乎全是证券投资等业务。而瑞士信贷规模庞大的投行业务也与传统的“轻资产”模式背道而驰。潜在的风险恰恰就隐藏在“涨潮”之中。

当美西方国家为应对必然发生的通胀而连续采取加息、缩表等紧缩政策后,硅谷银行和签字银行等美国银行账面浮亏加剧,引发投资者和储户担忧,爆雷自然就在情理之中。表面看,银行爆雷源于自身的经营不善和贪婪,但实质上这具有典型资本主义银行危机特点,也是美西方国家“嚣张的货币特权”、货币霸权滥用的必然结果。

金融监管政策仍然缺位

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推出《多特·弗兰德法案》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但加强监管、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也必然会损失一些金融效率。2007—2018年末,美国社区银行从7750家缩减到约2000家。而当时的特朗普政府认为社区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支柱,必须放松金融监管,强化中小银行的服务功能。2018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经济增长、放松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门槛,从合并资产 500 亿美元以上大幅提高至 2500 亿美元以上。对合并资产规模在 500 亿美元至2500 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取消自行执行压力测试要求,大幅降低监管压力测试数量和频度。

在美国金融监管政策左右摇摆期间,硅谷银行、签字银行等中小银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被强制性金融监管的束缚,金融再次向自由化发展,最终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同样,早在2018年,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劳滕施莱格就警告称,欧洲银行监管的放松,可能会削弱监管机构确保银行业者拥有足够资本抵御危机的权力。美欧金融资本主义为了攫取更大金融利润、以“躺赢”的方式赚钱,已经完全将2008年的伤痛忘在脑后。当忘记伤痛时,伤痛往往再次不期而至。

大而不倒再现,道德风险依旧

面对瑞士信贷出现的问题,瑞士政府将其视为“大而不能倒”的银行,给予瑞信1000亿美元流动性资金,并鼓励瑞士第一大银行瑞银收购排名第二的瑞信,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垄断,与美西方国家倡导自由市场的初衷背道而驰。同样,美联储虽然开始态度坚决,但面临银行危机蔓延的风险,也不得不确保储户资金安全,并推出“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 BTFP)”,将向抵押美国国债、机构债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和其他合格资产的银行提供最长一年的贷款。

事实上,“发生危机——必然救助”的逻辑,激励了金融投机和冒险主义者,银行与金融机构中出现的道德风险必将为下一轮危机埋下种子。

“我的债券,你的问题”

更让投资者忧虑的是,欧美央行和金融管理机构以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方式“出手”救助银行。在瑞士政府支持瑞银收购瑞信后,面值约160亿瑞郎的瑞信AT1债券将被完全清零,投资者血本无归,但股权股东将按照股票的收购价值获得支付。这一决定颠覆了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 III 框架下银行倒闭时通常的欧洲赔偿等级顺序,即通常将 AT1 债券持有人置于股票投资者之上。

一方面,直接拒绝偿还债券的做法,极易引发金融连锁反应。不仅导致贝莱德、黑石集团、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等重要国际金融机构的直接投资损失,甚至影响市场信心,加剧金融风险蔓延。另一方面,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的表态也极易引发“破窗效应”,其他美欧国家监管机构纷纷效仿,在处理类似问题金融机构时违背履约责任,对投资者“明抢”。“我的债券、你的问题”凸显了美西方国家金融资本的丑恶嘴脸,不仅吃相难看,而且毫不掩饰。

(责任编辑:华章 安然 宇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