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传习录】鉴往知来,凝聚民族团结,茁壮文化根脉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雷钟哲 丨 时间:2021-08-27 丨 责编:郭素萍

雷钟哲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了这里的“文化名片”——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承德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宗教工作、民族团结是总书记此行的重要关键词。

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址,承载了中华文明,见证了文化辉煌,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杰出贡献。去过承德避暑山庄的人,也许留意过山庄大门上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四个大字,其中“避”字右边的辛上多了一横。有人说这是康熙故意为之,目的是与逃避的避加以区分。这种说法无从考证,但可以考证的是,这种写法在古代碑帖中并不鲜见,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无不如此。而且书法作为艺术,书法家写时多一笔、少一笔的事例并不鲜见,有的还另有寓意。比如西子湖畔民族英雄岳飞墓前石碑上的“精忠报国”,国字就少了一点,表示江山尚未完全收复;曲阜孔府大门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中的富字顶上无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的立字,寓“文章通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蕴,由此可见一斑。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热河行宫”,现在属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需要强调的是,虽名为避暑山庄,却并非只为避暑而建,还有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康乾盛世130余年,清帝几乎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避暑山庄处理军政要务,避暑山庄成为清代除京城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这里,清代皇帝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和外国使节。避暑山庄也见证了土尔扈特万里东归、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只是在同治以后,清王朝极度衰落,曾经繁荣了一百多年的避暑山庄逐渐被废弃,化为历史陈迹。

同样,矗立在避暑山庄北侧的普宁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它也是乾隆皇帝为纪念两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下令仿照西藏桑鸢寺修建的。取名普宁寺,就寓有四海之内“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的愿望。清代统治者也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认为修一座庙胜养十万兵。于是在承德陆续修建了12座寺庙,其中8座寺庙由理藩院直接管理,由于地处塞外,被称为“外八庙”。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显示出文化、文物的世界价值。

今天,清王朝与中国历代王朝一起,早已经退到了历史深处,但徜徉于南秀北雄为一体、全国名胜于一园的避暑山庄,或者游览“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外八庙,我们不能仅仅沉浸在堪比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里,不能仅仅沉醉于辽阔无边的莽莽草原上。固然,取自然山水之本色、撷塞北江南之风光令人流连,但沟壑纵横的绵绵山峦中,还隐藏着中华历史、中华文化的宝藏。只要穿过时光隧道,就能在深厚的历史中鉴往知来,更好打牢文化认同,更好传承民族团结,让文化这个民族瑰宝,深入大地、根脉茁壮。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民族团结、遗产丰厚,塞北江南、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强调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他还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

历史启迪我们,做好遗产保护、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宗教工作,是我们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承德博物馆,推而广之,中华大地遗存的所有历史文物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其实就在这里。(责任编辑: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