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中国始终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国际社会树立典范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姚琨 丨 时间:2021-10-11 丨 责编:郭素萍

姚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10月11日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此次大会将总结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筹划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图。国际社会也期待本次大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制定更雄心勃勃的目标,助推国际社会开展更多合作。   

生物多样性大会要讨论什么?

这是联合国机构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会议。生物多样性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于自然环境意义重大,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也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比如提供洁净的食物、水和空气,吸收二氧化碳从而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等。

本次大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会议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选举COP15主席,还将审议2018年埃及沙姆沙伊赫缔约方会议以来的工作进度报告,包括有关“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报告。该框架将取代过去10年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可谓意义深远。

为何花落中国昆明?

中国幅员辽阔,海陆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化也积淀了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智慧。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中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在西双版纳州,这句流传至今的傣族谚语,生动体现了中国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存的关系,也彰显出云南这块神奇富饶的土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诸多亮点。

前段时间,亚洲象“旅行团”从北上到南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将云南西双版纳为保护亚洲象进行的不懈努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早在2008年,西双版纳就建立了中国云南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至今已救助野生亚洲象9头。2015年以来,西双版纳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监测预警,有效缓解了人象冲突。2018年,在全国建成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建立了专业亚洲象监测救护队伍。在全国率先创立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险,并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此外,西双版纳还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享有“生物基因库”等美誉。在这里,保护生物多样性早已是共识和自觉。早在1958年,西双版纳州就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今已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州级保护区2个,面积622.8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2%。全州森林覆盖率达81.3%,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3.01%。

中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进一步延伸,跨越了国界。中国建设了中国-老挝边境联合保护区19万公顷,构建了中-老边境绿色生态长廊、野生动植物国际廊道,2015年以来,与老挝南塔省开展了5次联合执法、11次增殖放流行动,共放流鱼苗114.6万尾。

中国作为主办国将发挥什么作用?

中国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议程的强有力支持者和贡献者。中国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核准了该公约的两项议定书,即《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和《获取与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中国也是公约和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之一。中国提出主办COP15,以及将在此次会议上发布的昆明宣言,均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领导力和承诺。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工作,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典范。中国政府长期利用多学科团队阻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团队提供了务实解决方案以及包容可及的政策方向,包括生态红线政策等,有助于建立能适应未来影响的弹性环境。

最近,央视播出了《共同的家园》纪录片,讲述了野生稻原生境保护、长江禁渔、麋鹿野化放养、种质基因库等人类守护生物多样性不懈努力的故事,以及三江源高原狼、太行山华北豹、云南亚洲象、崇明岛东滩候鸟等人与动物相伴共利的故事,阐释了中国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并进的特色发展道路,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为环境保护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10月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也是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在COP15即将召开之际,通过发布白皮书分享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成效,将为推动达成更具雄心与务实的大会成果,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发挥重要作用。(责任编辑:郭素萍)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