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荐读

情重于山,香港与内地心手相连(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来源:人民日报 丨 作者:江 琳 冯学知 丨 时间:2022-06-27 丨 责编:乐水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悠扬的旋律回荡在美丽的校园,青春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深情……近日,由香港11所中学的近百名师生参与录制的音乐短片《我和我的祖国》在网络热播。

临近“七一”,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气氛日益浓厚。在大街小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迎风飘扬,分外喜庆。

风雨同舟,血脉相连。从过去到现在,香港与内地始终保持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同心抗疫,共克时艰

今年春节以来,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新增病例数不断上升。关键时刻,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政府全力支援,香港特区政府负起主体责任,共同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最冷的天,来了最暖的人!”2月下旬,疫情笼罩下的香港遭遇低温降雨。随着内地援港抗疫医疗防疫工作队、移动P2+核酸检测车以及内地援助的大批抗疫物资陆续抵港,市民的社交“朋友圈”沸腾了,很多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达内心的感动。

50多岁的香港市民刘女士至今记得,最焦急的时候,她在社区里领到了快速检测包。“那是我们普通市民急需的东西。”她说,“就像母亲最懂自己的孩子,祖国也最懂我们,尽全力帮助我们”。

从内地专家组、医护人员快速赴港,到核酸检测队集结香江;从火眼实验室、移动检测车、快速检测包等投入使用,到不到一个月时间建成6所方舱医院、提供约2万张床位;从开辟水上物资供应航线,到创新开通铁路援港班列……中央援港抗疫工作以最快速度、最强力度展开。

得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工程急招工人,来自湖北洪湖的鲁红学父子3人立刻动身,前往河套工程一线;看到公司发出的援建信息,中建七局南方公司的李平第一时间报名,50岁的他甚至没来得及征询家人意见……在“中央援港 同心抗疫”的号召下,来自五湖四海的2万多名建设者,排除万难,与时间赛跑,只为支援香港同胞!

一批批急需的医疗和生活物资及时运抵香港,一个个方舱医院项目快速建成使用,一队队疫情防控专家和医护人员逆行驰援香港……每当香港遭遇困难,祖国总是第一时间鼎力援助,援港抗疫再次生动诠释了“祖国永远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最大支撑”。

患难之际见真情。“真的很感动,香港与内地同胞就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悲喜相通,心手相连”……不少香港市民接受采访时说。

“没有你们的援手,就没有我们的曙光”“谢谢中央及内地医护与香港同行抗疫”……香港多地立起大型广告牌,感谢中央及内地医护支援香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少人把广告牌照片、视频发到社交媒体平台,并附上感谢的话。这是香港民众的共同心声,也是香港与内地风雨同舟的生动写照。

血脉亲情,穿越时空

守望相助、情重于山,香港人与内地人,一直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上世纪60年代,香港广为流传这样的歌谣。全家到街上的“公共水喉”排队接水,是老一辈香港人的记忆。

“我们小时候,妈妈常常顶着烈日,背我们上街排队领水。”今年62岁的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会长冯国佑回忆,当时很多香港人住在6层高的楼上,由于水压不足,低层居民开了水喉(水龙头),高层就没水用,所以大街小巷都流行一句“楼下关水喉”。

为了解决缺水问题,港英政府向内地请求援助,中央决定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为香港同胞送去东江水。

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不惧艰难困苦,一锹一筐、肩挑背扛,开山劈岭、修堤筑坝,短短1年时间,就建成全长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极大缓解了香港的用水困难。

1965年3月,东江水倒流83公里,为香港送去源头活水,香港各界纷纷赠送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经过50多年精心建设守护,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满足了当前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

除了淡水,受自然环境限制,香港所需的蔬菜、肉禽等基本生活物资也主要由内地供应。

1962年,在内地经济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内地有关部门开通了每日“定期、定班、定点”的“三趟快车”,将鲜活冷冻商品运往港澳。“三趟快车”运往港澳地区的鲜活商品在香港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活畜禽几乎占到100%。几十年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三趟快车”始终风雨无阻。

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先后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但在祖国支持下,香港都能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去年的“时代精神耀香江”活动中,香港市民把“中国骄傲”4个大字高高举起……

饮水思源,心怀祖国

广大香港同胞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在祖国需要之时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霍英东等香港企业家率先响应,踊跃北上,投资兴业。香港同胞不仅为内地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而且起到带动作用,吸引国际资本纷至沓来。

香港许多了解国际市场、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士为内地企业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提供了咨询意见。上世纪70年代,梁振英就到深圳、上海等地免费举办土地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讲座。梁定邦、史美伦帮助创建证券市场有关监管制度,只拿“一元人民币”的象征性年薪。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等地,促进内地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迅速发展,助推内地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很多内地企业通过香港逐渐熟悉和适应国际市场,学会了在国际市场大海中游泳。

捐资助学、回馈祖国。田家炳在内地资助了90多所大学、160多所中学、1000多家乡村学校图书馆、29所医院。邵逸夫对内地公益捐款超过100亿港元。

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广大港澳同胞到内地投资兴业,不只是因为看到了商机,而且是希望看到内地摆脱贫困、国家日益富强。大家无偿捐助内地的教科文卫体和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不只是为了行善积德,而且是基于与内地人民的同胞之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说。

香港同胞的家国之情,从未被时空阻隔。抗美援朝期间,香港爱国人士突破“全面禁运”,为祖国运来大量物资;华东水灾,有香港同胞捐资150万港元,只留名“无名氏”;汶川特大地震,香港10天募捐善款近20亿港元;从“希望工程”“苗圃行动”“春蕾工程”等扶贫助学活动,到“健康快车”“光明行动”“亮睛工程”等医治病患同胞行动,他们鼎力相助、慷慨解囊……

“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香港的命运始终和国家紧紧相连。当你对国家、对历史了解越多,就越能深刻地领会这个道理。”香港菁英会创会主席施荣忻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包括700多万香港同胞。新选制下,爱国爱港、有志报效祖国和服务香港的人有了更大舞台。

历经沧桑的东方明珠,命运始终与祖国紧紧相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融入祖国发展大局,香港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