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歇斯底里的反华狂欢中,个别主张对华理性的人士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迫噤声。然而在实操层面,反华正面临实际效用有限、负面影响扩大的局面。

中日关系要想行稳致远,必须要着眼长远大局,建设性地处理矛盾分歧。经历了前些年的颠簸之后,两国应对今后的中日关系形成更多成熟、理性的思考。
作者:戚易斌 2020-09-03
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不能仅仅依靠节约,但违背人类道德认知的浪费行为注定无法塑造一个真正的强国。
作者:李小华 2020-09-02
在中国议题上大做文章是美国选战的“历史传统”,如此过度解读委实没有必要。在当前中美摩擦加剧和选情焦灼的背景下,两党都竞相通过展现对华强硬姿态来争夺选战“C位”。
作者:乐水 2020-08-29
将台湾排除在外,为近段时间日益严峻的地区局势降温,或至少不为紧张的局面再添一把火,是美国政府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
作者:唐华 2020-08-28
蓬佩奥的这个夏天很“忙”,他连续造访欧洲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兜售“中国威胁论”,建立反华联盟。
作者:乐水 2020-08-23
中美经贸联系千丝万缕、根基牢固,两国经济“挂钩”、融合、合作,是双方基于共同利益的明智之举,也是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
作者:戚易斌 2020-08-22
以特朗普连任为唯一目标的反华政治操弄,救不了被疫情折磨的美国民众性命,也救不了特朗普的政治生命,更救不了矛盾不断的国内政治。
作者:唐华 2020-08-21
民间交往既是民心工程,又是地基工程,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不畏风雨,中美关系方能行稳致远,世界的未来才会更加值得期待。
作者:戚易斌 2020-08-08
通过对社交平台的控制,美国政府完全掌握了舆论话语权,事实真相成了任由其“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而TikTok的横空出世,让美国政府感到,自己精心构筑的舆论霸权堡垒出现了裂缝。
作者:唐华 2020-08-06
在百年历史中,大陆与香港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差异,但是同属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两地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无论世事如何变化,祖国将永远是维护香港长治久安的定海神针。
作者:乐水 2020-08-03
这场罕见的疫情,却很难让我们回归如常。不念过去,不畏将来。重要的是,我们从疫情中看清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而这些终将成为财富,继续推动人类的历史滚滚向前。
作者:唐华 2020-08-03
当年,香港人给这家外资银行起了“汇丰”这个富有寓意、又十分接地气的译名,寓意汇款丰富、生意兴隆。如今,自甘堕落、信誉扫地的汇丰,恐怕再难在中国享受吃饭砸锅的待遇。
作者:唐华 2020-07-28
星辰大海是人类永恒的向往。天问一号去往火星的漫漫旅程,是人类挺进太空未知之地的又一次勇敢尝试,更是地球上这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的东方大国走向太空的梦想进行时。
作者:李小华 2020-07-24
面对中美关系的莫测风云和不确定的未来,中国需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以人类共同价值为追求,加强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让时间和事实做出让世人信服的回答。
作者:戚易斌 2020-07-24
与南海远隔半个地球的美国不是当事方,但南海走向和平稳定显然不符合美国重返亚太和印太战略利益。因此借一张“仲裁判决”的废纸搅动南海风云,显然就是蓬佩奥之流的醉翁之意了。
作者:乐水 2020-07-21
如果华为真对英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为何要等到7年后才移除全部现有华为设备?同样可以想见,如果英国心甘情愿和美国同进退,那么就不会有年初以来的跌宕起伏和今天的结实打脸。
作者:李小华 2020-07-18
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不可轻忽。但政府和民众的团结协作和相互信任,让中国最早看见了战胜疫情的曙光,成为全球抗疫中一道真正的“风景线”。
作者:唐华 2020-07-16
境内外反华乱港势力反弹越凶,越证明香港国安法打中了他们的七寸,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和捍卫。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围绕香港的博弈与斗争短时间内不可能终结,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作者:唐华 2020-07-04
香港国安法的公布实施,筑牢了国家安全的底线,如同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装上“杀毒软件”,将助力香港恢复社会秩序,加强本地和海内外投资者的营商信心,推动香港重新出发。
作者:戚易斌 2020-07-03
取得大选胜利是政党合理的阶段性政治目标,但“一切只为大选”的行动原则却如同荆棘,束缚住了所有人的手脚,让本可以被控制的疫情演变成了人权灾难,让国内的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举步维艰,也让美国的国际声誉一落千丈,自毁形象。
作者:戚易斌 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