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中,彼得•海斯勒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所有中国人都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也都改变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中国2012年在改变中寻路,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印下深深的脚窝。改变蕴涵的能量令人崇敬,它不仅来源于举国之心的坚定,同样也有着你我一言一行的汇聚。
    2012年的你我,值得崇敬。
    2012年的中国,值得崇敬。
 
乔新生

反腐败,别期望毕其功于一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结束之后,中国民间掀起了一场自发的反腐败热潮。互联网络揭露出来的腐败分子纷纷落马,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似乎又给中国的反腐败运动注入了理性的色彩。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的反腐败是否会有新的起色?

    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人上台伊始,就针对中国腐败问题开始行动。不论是广东省开始实施的公务员财产申报试点,还是反腐败专家座谈会,都说明中国的执政党在反腐败问题上正在寻求新的思路。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未来反腐败的任务并不轻松。执政党在探索反腐败道路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展示自己的决心和信心,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增加透明度,将反腐败工作纳入法律体系之中,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使反腐败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活动。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执政党内部似乎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中国反腐败究竟应该坚持打持久战还是攻坚战,似乎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某反腐败专家座谈会上,主管纪律检查工作的负责人公开调侃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当前不需要所谓的反腐败预警机制,已经发现的腐败问题早已让纪律检查机关工作人员彻夜难眠,言外之意,中国的纪律检查机关工作人员似乎都成了“消防队员”,腐败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现在最要紧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处理已经发现的腐败案件。这个故事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反腐败的问题上现在应该集中优势兵力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公众的信心,并且向公众展示执政者的执政能力。

阅读全文

  • 专访李永忠:制度建设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 兼听则明 善用网络反腐
  • 国企改革 公益为先
  • 公车陪嫁 权力做媒
  • 反腐莫待巨贪时
  • 六问“房叔”案
  • 官商转换的门里门外
  • 三公经费:公开 公平 公正
  • 真相:关于漏油的一个奢侈词
白明

从说得对、干得累看中国经济

    随着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近些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是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但总的来看,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转变并不是太多。不过,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作逐步加大,既看得见,又摸得着。
    
    从2012年的政策出台情况来看,恰恰体现出近期主张与远期导向之间的有机结合,而对这些政策的评价则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说得对。从近期政策主张来看,2012年可以说是任务艰巨。从远期政策导向来看,2012年也可以说是有大手笔的一年。从各项经济政策的针对性来看,2012年许多政策的出台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一方面是带有主动出击成分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带有积极应对成分的。
   
     要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做到干得也对,的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12年中国经济的表现情况来看,总的感觉是一个“累”字。事实上,正因为干得实在“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活儿才更加有意义。“干得累”并不代表干得不好,而是表明在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大,而是要想更多点子、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将事情办好。

    2012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看,我们不仅要“说得对”,而且面对着诸多挑战,我们之所以感到“干的累”,主要还是想力求尽可能“干得好”。

阅读全文

  • 电商战真相
  • 一场“升官发财”之争
  • 中国股市有没有未来
  • 谁来拯救温州?
  • 中国经济,进取之中防止成长陷阱
  • 楼市的救赎
  • 基尼系数,关于每个人的生活
  • 光棍节谁消费了谁
  • 民间资本与垄断行业要共同改革
生态环境看得见、摸得着

生态环境看得见、摸得着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即便在程序严密的工业化国家,有污染风险的大型工业项目,也往往因公关上的瑕疵,导致项目所在地矛盾激化,并最终影响项目命运,中国仍是个新兴国家,公众社会活动参与热情高,但经验差、科普知识积累不多,政府在这方面倘不把工作做得更充分、细致,后果只会是欲速而不达。

    出了PM2.5和PX,今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词,还有什邡钼铜合金项目,和江苏启东造纸厂污水管项目等,这些项目共同的特点,是环评过程不完整、不透明,引发公众不满和群体事件,群体事件爆发后当局又出于息事宁人的考量迅速妥协。这类事件的频繁发生,既表明有关方面仍存在GDP至上的落后观念,对环保重视不够,对环评的重要性、尤其对公众知情权、决策参与权的尊重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将合理的诉求视作“无理取闹”加以回避、漠视甚至打压,从而激化矛盾,一旦闹大又惟恐出更大的事,草草让步了解。前倨后恭,看似矛盾,实则都是对科学规律的不尊重,只要秉承科学、法治的精神,坚持生态标准,尊重环评程序,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问题就不难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一系列事件让生态和环保成为街谈巷议的大众话题,有助于全民环保理念的树立,十八大更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入“五位一体”,“美丽中国”成了十八大的热搜词。长期以来,“先污染后治理”成为许多地方、部门奉若圭臬的“铁原则”,如今随着单纯GDP至上观念被重新反思,环境、生态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

阅读全文

  • 还我一个美丽的山河
  • 暴雨袭京的反思
  • 事件库:世界末日传言
  • 舆评:明胶易躲信任坍塌难当
  • 舆评:由苹果引发的舆论争夺战
  • 看国产奶业的倒下
  • 壹周观:美丽中国
  • 低碳环保论坛
  • 策论:新三农问题
丁永勋

法治进步中留下几多悬念

    去年,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法律体系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法律体系“已经完成”,社会发展无止境,法律发展也没有止境。正如吴邦国委员长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立法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立法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012年的司法实践中,最受关注的是两场判决和两个人的生死。两场判决,分别是薄谷开来案和王立军案的判决。两案依法公开判决,向外界宣示,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保证,无论涉及到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审判贯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表明了司法机关维护法律尊严的鲜明态度。两个人的生死,是指此前依法被判处死刑的浙江商人吴英和沈阳小贩夏俊峰。围绕两起死刑案件,专家和舆论出现两极分化。罪与非罪、量刑的轻重,竟有霄壤之别。这就不仅是司法裁决宽与严的问题,还涉及适用法律是否恰当,相关法律是否完善等问题。    

    备受诟病的劳教制度,在近期遭遇最集中的质疑。最有名的案例,是今年8月的“永州母亲”唐慧案。随着法治的完善和人权保障意识的增强,不经司法程序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尤其是“维稳式”劳教被滥用,劳教制度越来越失去合法性。 

    2012年是“法律体系形成”后的第一年,一些重要实体法有待制定,很多现行法律需要修订完善,汰旧立新,立法工作任务艰巨,更重要的是,从法律体系迈向法治体系,中国仍在路上。

阅读全文

  • 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
  • 拿什么拯救你,时代的暗伤
  • 真假维权
  • 治乱需用重典
  • 反腐败建设
  • 六问“房叔”案
  • 聚焦实习生权益
  • 唐慧劳教案
  • 湄公河惨案
杨雪冬

从理论创新到理论自信自觉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是一个理论的民族,因为理论使之形成了理性,理性使之价值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在经过10多年的理论创新,执政党在新的世纪里更重视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这种转变说明了主体性正在理论构建中得到重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的作用。中国处于历史横向与纵向时空交汇点上,既需要从历史中获得资源,更需要从当代图景中获得比较的自信。而理论自信与自觉是每一个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人的内心憧憬,也是处理不同资源的尺度。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八大会议上,执政党的报告提出了诸多新的理论与判断,表明了执政党在理论架构上除了强调创新外,更强调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与转化,最大化地消除执政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学术讨论话语之间的割裂乃至鸿沟。

    这些新的提法和表述充分说明了执政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但更重要的是执政党也是一个高度重视治国理政实践的政党。而从媒体报道中,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些理论创新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接受。这充分说明了执政党的理论创新起到了增强研究人员理论自觉自信的作用。

    理论总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而对于这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来说,灰色的理论如同混凝土一样,浇灌了行动的基础,而五颜六色的花朵,还需要每个个体和组织在实践中创新与奉献。

阅读全文

  • 十八大继往开来新征程
  • 事件库:八项规定
  • 创新转型巩固经济成果
  • 行政审批改革 从全能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 新青年,一个时代的烙印
  • 辉煌十年专家论坛
  • 权威专家解读十八大
  • 一些改革为何这么慢
  •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曹林

我们生活的国度被微博控了

    这个时代,正如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把2012年串连在一起的是一个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生活和时代的词:微博。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微博,2012年是多么的无趣;如果没有微博,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平淡;如果没有微博,作为公民的我们是多么的无力;如果没有微博,公共生活将是多么的空白。似乎每个人都进入了微博这张网,中国每一件引起关注的大事都可以看到微博的身影:多起反腐败事件,微博就是主战场;多起热点事件,都是源于微博提供的线索;微博更在设置议题和创造流行中引领着舆论。
 
    我们确实感觉到,微博延伸着我们的眼睛,微博已经成为很多人接受信息的最重要途径。甚至有一项调查显示,微博的公信力已经超过央视“新闻联播”。尤其是,当很多事件发生后,我们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消息,却能够在微博上看到各种声音和信息的碎片后,微博更在人们的心目中确立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位置。

    我们时代的微博控,其实不是一个健康的习惯。因为制度的缺陷,改革的乏力,官权的强大,民权的贫弱,微博这种本应该是一种娱乐化平台的东西,才承担了太多其不堪重负的功能。因为反腐制度不彰,微博被过度依赖;因为权大于法,弱小的人们不得不通过微博凝聚起来;因为改革渐而不进,人们又无法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去推动,只能在微博上喊几句。

    当我们不被微博控了,不必如此依赖微博,微博不是年度的主角,也许那时中国才真正进步了。

阅读全文

  • 雷政富事件后的舆论自进化
  • 十八大舆情:中国新形象
  • 自媒体时代,不是人人都能当侦探
  • 掌握事实,掌握话语权
  • 群体监督是为本
  • 兼听则明 善用网络反腐
  • 为民是舆论最好指路牌
  • 谁动了“无冕之王”的王冠
  • 理性爱国:公民意识在舆论中强化
潘洪其

从民生着手,在民生之外

    公众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城市持之以恒地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其公共服务满意度就会不断上升。反之,如果只是基于制造政绩的角度,投机性地增加公共服务投入,而不是持续重视和不断投入,即便这个城市曾经获得较高的公共服务满意度,那也只能是暂时的成绩。
   
    所有的财政资金,都是政府通过税收或非税收方式“取之于民”的结果,政府将公共财政投入民生领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必然要求。少“取”多“用”是最理想的关系模式,多“取”少“用”则是最恶劣的关系模式,公众在这两个环节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监督、制约政府权力,努力追求最理想的关系模式,避免出现最恶劣的关系模式。

    从各地居民积极参与“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打分,到社会各界强烈呼吁收入分配改革加码提速,要求就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足见公众对民生幸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公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大为增强,“以民主保障民生”正在成为强劲的主流语态。 

   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2012年社会民生领域发生的变化进一步证明,保障民生要从具体的问题着手,核心却在民生之外。这些润物细无声式的可喜变化,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进步力量,为改善民生、发展民主创造更大的希望。

阅读全文

  • 促进高考公平必须改革招生体制
  • 中国式养老难题求解
  • 医改要重视两个系统的协同配合
  • 及时透明才是过关秘籍
  • 看待国考需褪去浮躁
  • 锥尖上的城市:谁是不受欢迎的人
  • 教育:国家意志VS民间力量
  • 以人为本:社保体系“全覆盖”
  • 公平共享 解民生之忧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